展会新闻

中国煤炭经济30人论坛(CCEF-30)会议材料
本站    2014/9/3 19:19:37    6324

 中国煤炭经济30人论坛(CCEF-30)
--中国能源革命及其在煤炭产业的探索
 
 
 
中国·泰安
2014.08.31
 
 
中国能源革命与煤炭产业策略[纲要]
中国煤炭经济研究院课题组[1]
能源安全事关经济安全和国家安全,是一具有全局性和战略性的重大问题。面对能源供需格局新变化、国际能源发展新趋势,党的“十八大”做出推动能源生产和消费革命的战略部署;6月13日召开的中央财经领导小组第六次会议再次强调推动能源生产和消费革命是长期战略,必须从当前做起,加快实施重点任务和重大举措。
煤炭是我国重要的基础能源和重要原料,在国民经济中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客观地讲,我国煤炭产业取得了长足发展,为国家的能源安全做出了重大贡献。但是,我们必须清醒地看到,由于多种因素的影响,目前我国煤炭产业还存在诸多突出问题,迫切需要采取革命性措施,实现重大变革,以适应能源供需格局新变化和国际能源发展新趋势。
一、能源革命:能源生产与消费的重大变革
能源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重要物质基础。随着人类征服自然、改造自然能力的逐步增强,其自身素质在不断提高,人口数量不断增加,对能源需求的数量和质量也在不断增加和提高。然而,在一定的社会生产力条件下,能源的供给总量或结构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当能源领域的这一基本矛盾尖锐到危及到人类的生存和发展时,必将会导致能源生产和能源消费的革命。
能源革命是基于人类社会生产力水平不断提高的基础上,发生的能源生产与消费,及与其相关的产业转型升级、结构优化、技术进步、体制与机制创新等重大变革,是一个以新能源取代旧能源及由此而产生的能源系统的演变更替过程。
自从有人类以来,具有里程碑意义的能源重大变革有三次:第一次是钻木取火和薪柴的生产利用;第二次是煤炭取代薪柴成为主体能源;第三次是油气取代煤炭。目前仍在进行的是油气取代煤炭和新能源的开发利用。新能源的开发和利用是新的能源革命的前夜,有可能演化成第四次能源革命。
目前正在进行中的第三次能源革命具有如下特点:
1.能源结构趋于一元为主,多元并存的格局,但化石类能源仍是能源主体。
2.革命开展的不平衡。由于各个国家和地区生产力水平发展的不平衡性,导致能源革命开展的不平衡性。
3.政治化倾向明显。这里的政治化倾向不是指社会政治制度,而是指地缘政治。当前世界地区冲突中相当大一部分都是为能源而战。
4.环境制约因素在加强。人类社会对环境的重视程度前所未有,使得环境因素对能源革命的制约日益加强。
纵观人类有史以来所爆发的历次能源革命,我们可发现其具有如下特点。
1.客观性。只要能源生产和消费领域的供求矛盾尖锐到危及人类的生存和发展时,能源革命必然爆发。
2.条件性。能源革命依赖于能源生产和消费技术的进步、尤其是新的能源资源开发利用技术的应用;取决于新能源对传统能源的替代程度及其开发利用过程的投入产出收益;受影响于人们对能源革命的认知度及由此所决定的参与程度。
3.时代性。不同时代、不同国别地区能源革命爆发的原因、演进方式和最终结果,表现出与时代特点相一致、与生产力发展水平相适应的多样化与包容性。
4.渐进性。能源革命是一个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新的能源技术的普及、新能源取代旧能源的过程都不可能一蹴而就。
5.进步性。作为产业革命引擎的能源革命的进步性表现在: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推动了生产方式的转变,推进了产业结构的优化,并最终推动社会经济的发展。
二、中国能源革命:顺应能源大势之道
中国是爆发能源革命最早的国家,不仅是世界上发现、开采和利用煤炭最早的国家,而且也是最先开展规模化煤炭生产和消费的国家。
虽然中国较早开始能源革命,但由于历史的原因并没有跟上人类能源革命的步伐。我国历史悠久,但长期处于自然经济状态。我国也产生了资本主义萌芽,但始终没有形成足以破坏封建制度、建立资本主义制度的独立力量。列强与中国封建势力和后来形成的官僚资本相勾结,破坏了民族资本壮大的必要社会条件;同时使帝国主义与中华民族的矛盾、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的矛盾成为当时社会的主要矛盾,使得近代中国开展能源革命的条件丧失。
客观地讲,新中国成立后,党中央、国务院非常重视能源生产和消费并取得巨大成就,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能源发展更是令世人瞩目。同时也必须清楚地看到,我国能源生产方式和消费方式并没有发生根本性变革,总体上看是粗放落后的,面临的问题也比较多,严重影响了能源产业的健康、稳定和可持续发展。从目前我国能源总体情况看,这些问题主要表现在需求压力巨大,供给制约多,生产和消费对生态环境损害严重,总体上技术相对落后等方面。
中国能源发展落后于世界能源供应新格局和发展新趋势已成为不争的事实,必须通过革命方式奋起直追,迎头赶超。为此,党中央从国家发展和安全的战略高度,审时度势,借势而为,找到了顺应能源大势之道:从当前做起,推动能源生产和消费革命。中央把能源革命的一般规律结合于中国能源的具体实际,明确要求:推动消费革命,抑制不合理能源消费;推动能源供给革命,建立多元供应体系;推动能源技术革命,带动产业升级;推动能源体制革命,打通能源发展快车道;全方位加强国际合作,实现开放条件下能源安全。
三、顺势而为:走具有中国特色煤炭产业革命道路
新中国成立、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煤炭产业已有长足的发展;但存在的问题也很突出:资源开采过度,产能严重过剩,环境压力加大,产品提质不快,产业升级缓慢,消费方式落后,改革相对滞后。我们必须按党中央提出的能源革命要求,审时度势,借势而为,积极探索煤炭产业顺应中国能源革命大势之道,把煤炭产业革命推向深入。
由我国能源资源赋存条件和现实能源生产能力所决定,在今后较长时间内,煤炭作为主要的基础能源和化工原料的地位不会改变。煤炭产业的战略地位及所存在亟待解决的突出问题,使煤炭产业成为中国能源革命的主战场,煤炭产业革命开展的好与坏直接涉及中国能源革命的全局。我们必须提高对煤炭产业革命重要性的认识,高举“红色+绿色”煤炭产业革命的大旗,在党中央的统一部署和正确领导下,以党的“十八大”报告和6月13日习近平同志在中央财经领导小组第六次会议上的讲话为革命纲领,全面贯彻落实“节约能源资源、保护生态环境”的基本国策,并把她作为贯穿革命全过程的主线。
任何一场革命,主旋律都是向上的,但在革命过程中必然会触及一部分利益主体的利益,有的还要付出代价。煤炭产业革命也会如此。那些落后的煤炭生产和消费方式,在革命潮流中肯定会被荡涤。对此,要有端正的态度和心里准备。煤炭产业革命的成功,要靠整个产业大军成为生力军,要敢于淘汰落后不留情,发展先进不退缩,为革命的成功要肯于奉献。
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是马克思主义活的灵魂,推动煤炭产业革命也必须如此。作为产业革命基础条件的生产力,其先进性是相对的,而其发展的不平衡性是绝对的。在不同的时空条件下,不同的部门单位,无论从形式到内容都会存在客观的差别。因此,应坚持革命的原则性与具体实践的灵活性相结合,无论是做战略规划布局,还是选择战术措施,乃至具体的革命实践,都要从客观存在的事实出发,有的放矢,切合实际;要深入调查研究,掌握真实的数据资料信息;要坚持有进有退,有增有减,有所为有所不为,稳中求进;要及时进行总结,不断深入研究,不断完善战略战术。
在推进煤炭产业革命的过程中,要始终坚持“安全、节约、高效、清洁”的方针。能源安全事关国家安全,而煤炭是我国能源安全的基础;安全生产是煤炭产业发展中的头等大事,是科学发展之本。我们要始终把确保开放条件下的能源安全作为煤炭产业发展的第一使命;要始终把煤矿安全生产作为煤炭生产的第一要务。煤炭资源是不可再生的,节约煤炭资源是煤炭产业可持续发展的根本保障;煤炭消费造成污染是不可避免的,节约用煤是节能环保的“硬”措施。推动煤炭产业革命始终要把节约放在优先的位置。推动煤炭产业革命,不能“为革命而革命”,要处理好产业革命与产业发展的关系。要始终坚持“发展是硬道理”,要始终以提高效率和效益为价值取向。目前,我国煤炭生产和消费已成为生态破坏和环境污染的重要推手,实现煤炭清洁生产和消费应作为煤炭产业革命的重要方针。
推动煤炭产业革命,措施手段要得当。我们要按照党中央的统一部署和要求,积极探索煤炭产业顺应能源革命大势之道。 
第一,做好产业规划,化解产能过剩。
第二,节约煤炭资源,科学合理开采。
第三,提高商品质量,清洁高效利用。
第四,坚持创新驱动,推动产业升级。
第五,全面深化改革,释放产业活力。
第六,扩大对外开放,保障能源安全。
 
生产方式变革在山东煤炭行业的探索实践
山东省煤炭工业局
能源革命是党中央做出的新的重大战略部署,事关煤炭工业发展大局与核心利益。这次论坛以“中国能源革命及其在煤炭产业的探索”为主题,非常及时和重要。下面按照会议通知要求,结合山东煤炭行业实际,谈几点看法,供参考。
一、深刻理解和准确把握能源革命对煤炭行业的新要求
6月13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财经小组第六次会议上,就加快推动能源生产和消费革命提出了五个方面的要求,对我国未来能源发展有着重要的指导作用。同时,将能源生产和消费革命一起提升至国家长期战略的高度,也显示了当前国际能源格局正在发生深度调整。煤炭行业必须深刻领会、准确把握。
在能源消费方面,煤炭行业要顺应大势、突出行动自觉。“推动能源消费革命,抑制不合理能源消费。”这意味着,消费侧敞开口子供应的模式将终结,控制以化石能源为主的能源消费成为共识,煤炭消费必将受到新的更大的限制。煤炭行业必须顺应大势,按严格控制能源消费总量的要求,有序组织煤炭生产,提高能源使用效率,大力发展循环经济,推进矿区资源综合治理与利用。另一方面要积极履行社会责任,积极调整煤炭生产和消费方式,推广煤炭高效利用技术,向社会提供清洁能源产品。
在能源供给方面,要突出清洁生产和煤炭加工转化。未来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我国能源主要依靠煤炭的格局不会改变。煤炭行业要坚持两条腿走路,一是大力推进煤炭清洁生产利用和低碳化发展;二是科学发展煤制气、煤制油和煤电一体化产业,鼓励企业逐步向非化石能源产业拓展。
在能源技术方面,要突出创新驱动和绿色发展。坚持自主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相结合,以绿色低碳为方向,重点在煤炭的科学开采,煤炭的清洁利用和矿区的综合治理等方面实现重大突破。大力实施科技驱动战略,积极研究探索产业创新、商业模式创新,推动煤炭行业转型升级。
在能源体制革命方面,要突出处理好政府与市场的关系。主要是以构建有效竞争的市场结构和体系为目标,形成主要由市场决定煤炭价格的机制,为行业发展创造公平的竞争环境。积极推进煤炭行业清费正税,为企业减轻负担,推进煤炭企业改革,探索混合所有制经济模式,建立现代企业制度。
在能源加强国际合作方面,要突出鼓励煤炭企业“走出去”。进一步加大对“走出去”企业的政策扶持力度,鼓励煤炭企业本着多元发展、互利共赢的原则,全方位加强国际合作,深度参与国际竞争,占领优势资源。注重高端国际化人才队伍的培养,为企业境外煤炭资源投资提供智力支持。
可以说,目前煤炭工业正在面临着一场前所未有的发展模式、生产方式、利用方式和管理体制的重大历史性革命。这既是一次重大挑战,更是一次转型发展的历史性机遇。
二、山东煤炭行业在生产方式革命中的主要做法和体会
山东是产煤大省,煤炭产量曾一度位居全国第二;山东也是资源小省,仅占全国探明储量2.2%;山东又是耗煤大省,年消耗量约占全国煤炭产量的十分之一。面对资源日益枯竭与经济发展、环境保护与煤炭生产等多重叠加因素制约,多年来,我们始终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持地下绿色开采,地上资源综合治理和利用,创新商业模式,努力开启提质、增效、升级的煤炭经济发展新通道。
(一)实施以充填开采为主的绿色开采,改变传统开采方式。充填开采是煤炭生产方式的一项重大变革,对于提高资源回收率、保护生态环境、增强安全可持续发展能力意义重大。这些年来,我们将充填开采列入重大研究课题和重点工作部署,积极学习借鉴国内外先进技术和成功经验,使每个充填开采矿井都有一套成熟理论作支撑、一个科研院所相依托。同时,充分利用全省煤炭系统技术中心和工作站,加大自主研发力度,全方位进行探索实践,不断创新充填范围、充填生产、充填形式和充填材料,工艺技术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多项成果填补了国内外空白。目前,全省已有46处矿井实施了充填开采,完成开采工作面161个,累计充填开采产量达到1700万吨,通过实施充填开采,“三下一上”压煤可采储量增加1.5亿吨;累计减少排放1700万吨,停运矸石山22座,减少矸石山占压土地450亩。新矿集团作为省内第一家千万吨企业,老区8处矿井实施充填开采后可延长生产服务年限10年。
(二)实施矿区资源综合治理与利用,改变传统办矿模式。矿区资源综合治理与利用是煤炭工业实现持续发展的重中之重,是构建循环经济的重要举措,具有深远的社会效益、环境效益和经济效益。近年来,山东煤炭行业遵循资源开采规律,注重循环式生产,不断探索资源综合利用新技术,矿区环境得到较大改善。一是推进开采沉陷区立体治理。推广新巨龙公司将采煤沉陷地打造成生态产业园区的经验做法,根据井下煤炭采区和工作面的开拓开采规划,提前制订沉陷区立体治理方案,充分利用沉陷地的土地优势,因地制宜,挖深填浅,宜牧则牧,宜渔则渔,能复垦的复垦,建设生态经济园区和产业基地,创造失地农民就业机会,做到了失地不失业。二是土地集约利用。坚持压煤村庄搬迁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相结合、与城乡一体化建设相结合、与区域化小城镇建设和农村住房建设相结合,借鉴城中村改造经验,实施超前规划、整体搬迁,创新发展了巨野县“三坊”搬迁模式。十二五”期间,全省实施搬迁的压煤村庄173个,涉及47261户、162847人,投入搬迁资金90亿元,可解放煤炭资源6.9亿吨,既基本保障了有关煤矿的采场接续,又推动了地方区域经济健康协调发展。三是推进共伴生资源综合利用。注重引导煤炭企业发展煤电、煤建材、煤化工等产业,综合开发利用煤矸石、煤泥、矿井水、粉煤灰等与煤共伴生资源和煤矿废弃物。全省煤矿企业推广矿井水热能利用技术,通过地源热泵提取热能,解决了矿井及周边单位、居民冬季取暖、夏季制冷问题,全面取消了矿井原有锅炉房,促进了节能减排工作。
(三)实施商业模式创新,大力发展矿山生产性服务业。发展服务业是现代经济的重要特征,是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主要方向,也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标志。发展煤炭生产性服务业是山东煤炭企业自身优势的聚合与提升,是我省煤炭工业转型升级的发展方向和重要内容。在这方面,我省发展生产性服务业起步是比较早的,在生产工作面安装回撤、专业化采掘、工程总承包和安全管理方面都闯出了一些路子,取得了一些成效。但这些只是单一的生产性服务,还没有进行优势聚合,也没有从发展生产性服务业的高度来对待。近年来,山东能源新矿集团不断创新探索,发挥比较优势,将勘探、设计、建设、装备和专业技术服务等优势进行聚合,建立了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的山东矿管集团,打造了生产性服务业发展升级的产业平台,改变了企业内部原有的单打独斗、低层次竞争的局面,实现了由点优势向群优势、链优势的升级。山东矿管集团通过初步联合、管控整合、产业融合、优势聚合,初步形成了“5+1”的产业链条,在当前煤炭市场低迷情况下,取得了逆势发展。
(四)实施科技创新驱动战略,推进生产方式革命。科技创新日益成为驱动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驱动力,坚持科技创新也是实现煤炭行业转型升级的核心所在。我省历来高度重视煤炭工业的科技创新工作,可以说我省煤炭工业每一次大的发展,都打有科技创新的鲜明烙印,都与重大理论和关键技术突破相关。千米深井开采高地应力、高岩溶水压、高地温防治技术得到了国家层面的认可和推广。煤炭开采技术、煤矿灾害防治技术、煤矿信息化技术、煤炭洗选加工和转化技术等方面成效显著,并取得了一些具有自主知识产权世界先进水平的技术创新成果。新矿集团制冰降温技术、淄博王庄煤矿高水膨胀材料充填采煤技术实现了商业化运营。这些都为生产方式革命提供了支撑。但实事求是的讲,煤炭黄金十年,以煤为主,一煤独大,我们习惯于扩大煤炭资源开发规模、提高煤炭产量的发展路径和模式,发展方式不科学,特别在科技支撑方面,人才队伍建设、科技平台建设、重大项目攻关和新技术新装备推广应用等环节仍存在较大差距,绝大多数集中于煤炭安全生产和煤炭产业发展,局限于为生产抓科技,为安全抓科技,而不是站在抢占发展先机和制高点的视角抓科技。这些问题应该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
三、推进生产方式革命取得的成效和启示
通过大力实施绿色开采、矿区资源综合治理与利用、科技创新驱动战略,全省煤炭行业面貌焕然一新,取得了明显的经济社会效益。一是达到了减排消化矸石、防控地表沉陷、保护生态环境的目的和效果;二是提高了资源回收率。全省煤矿采区回采率始终保持在80%以上,2013年达到83%以上;三是促进了清洁生产,许多煤矿产煤不用煤、产矸不排矸、用水不采水、出煤不见煤、冒落不破坏、沉陷不减地;四是有效带动了区域经济健康协调发展,实现了农民失地不失业;五是促进了煤矿安全生产,全省煤矿百万吨死亡率已连续10年控制在0.3以下。
山东煤炭工业持续稳定健康发展,很重要的一个因素是我们坚持在经济发展的同时,改革和调整煤炭生产方式,不断探索把科学的、生态的、绿色的理念与煤炭生产方式变革高度融合,并逐渐变为实际行动,从而产生了良好的经济社会效益。顺应煤炭工业发展大势,转变煤炭生产方式,推动能源革命,个人认为:
(一)要加大政府推动和政策导向力度。始终把政府推动与市场机制结合起来,明确煤炭生产方式变革的方向和支持政策,出台淘汰落后产能市场退出政策,加大煤炭企业在研发支出、安全生产、节能减排、环境治理保护和发展循环经济等方面增加投入的支持力度,推动煤炭企业兼并重组和资源整合深化发展,促进煤炭产业结构布局的整体优化升级和煤炭生产方式的变革。
(二)要发挥企业主体作用。企业是经济的基本细胞,是市场主体,改变煤炭生产方式,应该充分发挥企业的主体作用。一是大力推进科技兴煤战略,增加研发投入,加强关键技术攻关,加快科研成果的转化利用,推进煤炭工业化和信息化融合,提升煤炭生产力水平,促进煤炭生产方式的实质性转变。二是积极推进管理创新,大力推进企业管理体制、运行机制、专业管理和企业文化的创新,以管理创新提升企业实力和核心竞争力。三是提高职工队伍素质,既要培养和引进高素质人才,又要建立提高职工队伍整体素质的长效机制,为转变生产方式发挥支撑作用。
(三)要着力推进现代产业的发展。目前,我国煤炭生产已处在接近顶峰的发展期,很快总体上就会进入稳定期,这也我们煤炭经济发展的新常态。要把引导煤炭生产方式向现代产业快速发展,尽快煤炭生产方式转变,大型煤炭企业集团特别是煤炭资源条件较差的区域性煤炭集团,要顺应煤炭生产方式变革和世界科学技术发展潮流,在新能源、新材料、现代物流、现代煤化工、现代服务业等领域探索抢占新一轮发展的制高点,逐步实现煤炭经济的转型和跨越性发展。
总之,推进煤炭生产方式革命,实施煤炭绿色开采是提高资源开发利用效率、保护生态环境、减缓资源消耗、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也是煤炭工业转型升级的重要方式。山东、河南、安徽、河北等地是我国中东部主要产煤省,具有经济发展快、人口密度大,煤炭资源日益枯竭等共性特点,地上发展与地下开采矛盾十分突出,严重制约了当地经济社会发展,我们必须以科技创新为先导,坚持地下绿色开采、地上资源综合治理与利用,找准行业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平衡点,积极探索适应生态文明建设的煤炭生产方式,为提升煤炭工业发展的科学化水平,保障国家能源安全,做出新的更大贡献。
以上汇报不当之处,请批评指正。
 
 
 
 
 
 
实施绿色开发  推广高效利用
促进行业转型升级  实现生产消费革命
陕西煤业化工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6月13日,习总书记在中央财经领导小组第六次会议上提出,保障国家能源安全,必须推动能源生产和消费革命;要求在大力发展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的同时,还要基于我国煤炭资源丰富的现实,做好煤炭这篇大文章,“煤老大”在较长一个时期内作为我国主体能源的地位不会发生变化。今天“中国能源革命及其在煤炭产业的探索”这一主题,既关系着行业转型升级,更关系着行业持续发展。借此机会,与大家交流点认识和陕煤的实践体会。
一、两对矛盾,凸显行业转型升级紧迫感
大家都知道,煤炭开采和使用带来两大问题,一是煤炭消费带来的环境破坏;二是生态损害,造成大面积采空区、地面塌陷等地质灾害,导致地下水、耕地资源破坏。这两大问题,在我国当前和长远发展表现为两大矛盾:
矛盾一:总量过剩和全社会控煤、限煤的矛盾。近年来大范围频发的雾霾天气,全社会关注煤炭消费带来的环境破坏,把煤炭工业推向了舆论焦点,《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明确提出“到2017年煤炭占能源消费总量比重降低到65%以下”,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等能源消费集中区“煤改气”和“煤改电”成为能源结构调整重点,控煤、减煤、煤炭消费负增长成为这些区域长期刚性要求。而从供应侧看,自2012年上半年开始的行业回调,煤炭价格累计下调近200元,70%以上煤炭企业呈亏损状态,全社会煤炭库存居高不下,进口煤量居高不下。
矛盾二:煤炭生产消费规模的持续增长和煤炭开发引起的日益严重的生态损害矛盾。按照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中长期增长”课题组研究结,伴随中国经济进入“新常态”,中国未来能源消耗增速在4.5%左右,其中煤炭将保持2%水平,煤炭在能源结构中的比重会持续下降,但煤炭消耗总量还将持续增长。而煤炭开发累积的问题集中显现,一份权威资料显示一采煤大省,采空区涉及地表面积约5000平方公里,其中2/3发生地表沉降,已有超过1000平方公里耕地遭到破坏,上千个村庄、数百万人的生产生活受到影响;以煤为主的化石能源的使用,大量排放二氧化硫、氮氧化物和烟尘,已由环境问题演变为社会问题。
以上两对矛盾,集中体现了行业当前发展的困局和长远发展面临的挑战,需要行业上下从理念到实践,从生产到消费,从技术到管理,都必须全面创新,要以“革命”的勇气和魄力投入到转型升级中。
二、绿色开发和高效利用的基本理解
1、绿色开发。我们理解,煤炭绿色开发是指在煤炭资源开发过程中,通过科学有序开采,将开发活动对矿区及周边环境的扰动控制在环境承载力范围内;通过对必然破坏扰动部分,采取合理、有效的措施及时加以恢复治理,确保煤炭开发始终与周边环境相协调,做好减量化、再利用和资源化。
从广义资源的角度看,在矿区范围内的煤炭、地下水、煤层气(瓦斯)、土地、煤矸石以及在煤层附近的其他矿床,都应该是经营这个矿区的开发和保护对象。钱鸣高院士领导的团队认为,煤炭绿色开发就是要从广义资源的角度上来认识和对待煤、瓦斯、水等一切可以利用的各种资源;基本出发点是防止或尽可能减轻开采煤炭对环境和其他资源的不良影响;目标是取得最佳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从政策角度看,国家能源局2007年煤炭产业政策中虽没有提出绿色开发概念,但其内容基本涵盖了绿色开发的主要内容,如第七条“加强煤炭资源综合利用,推进清洁生产,发展循环经济… ”,第十一条“大力推进煤炭、煤层气等资源的协调开发和基础设施的高效利用”,第十二条“鼓励建设坑口电站,优先发展煤、电一体化项目,优先发展循环经济和资源综合利用项目”,第三十六条“鼓励企业利用煤矸石、低热值煤发电、供热,利用煤矸石生产建材产品、井下充填、复垦造田和筑路等,综合利用矿井水,发展循环经济。支持煤层气(煤矿瓦斯)长输管线建设,鼓励煤层气(煤矿瓦斯)民用、发电、生产化工产品等”。
从技术和产业实践看,根据矿区土地、地下水、瓦斯以及矸石排放等,绿色开采主要包括以下内容:围绕水资源保护——形成“保水开采”技术;围绕土地与建筑物保护——形成“充填开采”技术;围绕瓦斯抽放——形成“煤与瓦斯共采”技术;围绕煤矸石减排——形成“综合利用”技术等等。这些技术在不同矿区都得到了较好的应用,如河北的保水采煤、山东的充填开采、淮南的煤与瓦斯共采、大同的塔山园区循环经济综合利用。
2、高效利用。我们理解,要在煤炭利用环节实现清洁高效化,就必须要选好技术路线,做好转化过程控制,实现少耗能、少排放、少产生污染废弃物。既要把煤炭作为燃料,更要把煤炭作为原料。
习总书记关于推动能源供给革命时,明确提出要大力推进煤炭清洁高效利用。煤炭要主要用于发电,提高火电发电效率;要实施工业窑炉改造,减少分散直接燃烧;要实施煤炭分级分质梯级利用;要适度发展煤制油、煤制气、煤制烯烃等现代煤化工,掌握煤制油气技术,拥有应对万一外部油气供应中断的应急手段,提高回旋余地。《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明确提出,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加快清洁能源替代利用,加大天然气、煤制天然气、煤层气供应,制定煤制天然气发展规划,在满足最严格的环保要求和保障水资源供应的前提下,加快煤制天然气产业化和规模化步伐。
从我国当前煤炭仍以燃料为主要利用途径的现实出发,推进燃烧利用方式升级换代,具有更加现实的意义。据环保部统计,我国燃煤工业锅炉约47万台,占全国工业锅炉总量和总蒸发量约80%,每年消耗原煤约6.4亿吨,占全国煤炭消费总量的23.4%;烟尘排放约占全国排放总量的44.8%,二氧化碳排放量约占全国排放总量的10%,二氧化硫排放量占全国排放总量的36.7% 。由此可见,全国的工业锅炉燃烧了20%的煤炭,却排放了约40%以上的烟尘,是大气污染的重要来源。
三、陕煤化集团绿色开发和高效利用的实践
陕西煤业化工集团是陕西省属以煤炭开发转化为主业的能源企业,也是全国亿吨煤炭企业集团之一。“十一五”以来,我们结合资源禀赋特点和自身实际,在煤炭绿色开发和高效利用方面进行了一些探索和实践。
1、建成了黄陵循环经济示范矿区。我们依托黄陵矿区主产可以掺配炼焦的气煤资源,确立了“发展循环经济,延长产业链,提高附加值”的开发思路。将原煤全部入洗,精煤作为原料发展焦化产业,煤矸石、煤泥、中煤和煤矿抽采的煤层气作为燃料发电,电厂的粉煤灰、灰渣又作为蒸压免烧砖和水泥原料发展建材产业。
目前,矿区已形成1600万吨煤炭生产及洗选加工能力、260万吨焦化、6万吨焦油深加工、30万吨焦炉煤气制甲醇、10万吨甲醇驰放气制合成氨、三期共73万千瓦煤矸石发电、100万吨粉煤灰水泥和5000万块蒸压免烧砖。通过发展上下游全产业链,实现了矿井水全面处理和再利用,实现了煤炭资源价值的“吃干榨净”,实现了固体废弃物、废水的“零排放”,实现了矿区绿色开发,初步建成了生态和谐宜居的现代化新型矿区,获得全国文明单位、全国资源综合利用十佳企业、联合国清洁煤技术示范和推广企业等荣誉称号。
2、正在建设瓦斯“0”排放示范矿区。针对彬长矿区高瓦斯的实际,我们在矿区大佛寺煤矿率先开展了立体化的瓦斯抽采利用工作。一是建成8套瓦斯抽采系统和6口试验井,实施了井下、地面相结合的立体化抽采措施,有效降低了煤层瓦斯含量、矿井瓦斯涌出量和瓦斯安全隐患;二是全面开展瓦斯综合利用的试点工作,建成了装机容量1.2万千瓦的低浓度瓦斯电厂以及地面煤层气抽采试验井相关的净化、压缩装置和输送管道;三是研发成功国内单台处理能力最大的通风瓦斯氧化装置及技术,并于2010年通过了国家能源局科技成果鉴定,依托该技术建成了装机容量4500千瓦的乏风瓦斯发电厂,基本实现了大佛寺煤矿生产瓦斯“0”排放。
当前,正在围绕国家能源局批复的“0”排放规划,开展全面工作,在大佛寺煤矿“0”排放基础上,集成、放大瓦斯综合开发利用试点成果,争取再用两年左右时间使我集团在该矿区自主开发的5个矿井实现瓦斯“零排放”,进而探索出瓦斯治理利用及技术服务产业化之路,以市场化方式实现全矿区瓦斯灾害有效治理、煤层气资源全部利用的目标。据初步测算,大佛寺煤矿实现瓦斯零排放后相当于每年减排二氧化碳150万吨,全矿区实现瓦斯零排放后相当于每年减排二氧化碳1500万吨以上。
3、积极发展煤粉锅炉。过去三年,我们完成了三项工作,一是建成了总规模200万吨的一期50万吨煤粉生产线;二是将张家峁煤矿两台20吨传统锅炉改成煤粉炉;三是以BOT模式投资3.7亿元建成了咸阳纺织工业园区热能动力中心示范工程,建设内容为1×35t/h+3×75 t/h蒸汽锅炉+5×58MW热水锅炉及配套管网,年供热规模为工业蒸汽97万吨,供暖热水36万MW。
从改造锅炉和示范项目煤粉锅炉燃烧煤粉效果看,热效率提高了20%达到88%;燃尽率提高25%达到98%;灰渣基本为不含碳的棕黄色,直接用于混凝土中;通过自动化操控实现锅炉即开即停,节煤30%左右;低氮燃烧,氮氧化合物大幅降低。通过实测,煤粉锅炉每立方米烟尘、二氧化硫、氮氧化物的排放分别达到25.4mg、94.7mg、≤200mg,接近GB13271-2014中的燃气排放标准。
煤粉产品市场反应良好,广泛应用于工业锅炉、工业窑炉、高炉喷吹、化工提浓、橡塑填充等领域。在南通、宿迁等地成功应用于工业窑炉,大量替代了之前的混煤、重油或轻柴油,既大幅降低了成本,又减少了排放;在河北柏乡造纸厂利用煤粉和其造纸黑液调制水煤浆,同步解决了燃料污染问题和造纸废液的污染问题。
基于煤粉高效利用的积极意义和广阔市场前景和省内外已有一批锅炉改造意向用户。我集团已经成立清洁能源服务公司,通过装备制造、工程服务、原料供应、物料配送等环节相互衔接,以合同能源管理方式为客户提供一体化能源解决方案,持续加大煤粉厂调浆站和供热站的布局力度,进一步拓展煤粉应用范围,引导常规链条锅炉向高效煤粉锅炉改进及中小型集中供热市场发展。计划在集团内部、省内外条件成熟的企业,每年改造30台以上燃煤锅炉。
4、煤炭分质利用。基本理念是以较低的能量消耗将煤中较易获得的高价值物质与较难转化低价值物质分离后,分别以最合适的工艺方法加以利用,通过逐级处理,以较低的代价得到高价值物质,在向下游提供优质产品的同时,工业三废实现规模化集中利用,从而实现煤炭清洁高效利用的目的。我集团已建成投运天元煤焦油轻质化技术50万吨装置和富油低温煤焦油全馏分加氢12万吨装置。这两套装置技术经中国石油和化工联合会组织的科学技术成果鉴定,分别认定为“国内先进水平”和“世界首创领先水平”。
为完善煤炭分制利用成套技术,形成以粉煤热解为核心,油、气、化、电、热高效多联产的技术支撑体系,目前还在推进系列工作。
一是富油120万吨粉煤固体热载体快速热解工业化示范装置正在进行试生产。
二是同步开展3条末煤热解工业化试验研究,“多段式回转炉粉煤热解技术”已完成中试并取得良好的实验数据,单炉20万吨/年粉煤热解装置工艺流程已全部打通并成功运行三个月;“低阶煤的带式炉气化-热解一体化工业化成套技术”,已完成万吨级工艺、装备技术开发,并建成万吨级中试试验装置,正进行联动试车;“输送床粉煤快速低温热解工业化技术”,已经完成每小时200公斤级中试,正在开展60万吨输送床粉煤快速热解示范准备工作。
三是围绕粉煤热解后大量粉焦的利用,我们还主导研发了粉焦制备水焦浆、粉焦增浓水煤浆、水焦浆管道输送、粉焦作为锅炉燃料的系统开发、粉焦作为高炉喷吹原料、粉焦应用于高炉炼铁烧结、粉焦成型工艺及关键、粉焦气化工业化、粉焦储运、粉焦氧热法制备电石、粉焦制备高性能吸附材料等一大批配套储备技术,均取得了可喜的实验成果。
四、绿色开发和高效利用实践体会及建议
综合行业发展面临的现实、政策要求、技术条件和产业实践看,绿色开发和高效利用应成为行业转型升级两个重要方向。绿色开发在我国从学术理论到政策再到产业实践,都有较好的基础,目前应进入理论的再完善、政策的严格执行、技术的全面推广应用和企业积极自觉实施的阶段;发展高效转化的新型煤化工和解决工业锅炉的高效燃烧及低排放的问题,应是当前煤炭清洁高效利用重要方向。
1、要树立煤炭开发利用全生命周期理念,为能源生产消费革命贡献行业之力。建立广义资源概念,把与煤炭开发关联的地下水、煤层气(瓦斯)、土地、煤矸石以及在煤层附近的其他矿床,都要作为宝贵的资源加以保护、开采和利用,实现资源开发、灾害防治和保护环境相统一。建立绿色环保的能源消费概念,通过清洁高效利用,拉动行业持续健康发展。使煤炭从开发、加工转化到利用的全过程均处于绿色、高效、低排放状态。
2、大型煤炭企业集团应成为绿色开发、高效利用的示范者和引领者。经过近十年行业高速发展,产业集中度大幅提高,各大型煤炭企业基本发展成为以煤为基础的综合能源企业,各企业集团,不仅产业规模大,既是煤炭生产者,也是煤炭消费者,具备开展绿色开发和高效利用的产业基础、经济实力和技术能力。尤其各大型煤炭企业集团多为国有独资或控股国有企业,有引领行业发展方向,率先践行能源生产消费革命,履行建设生态文明的社会责任和义务。
3、加快完善煤炭绿色开发指标体系,并形成绿色开发模式。落实十八大报告提出的依靠制度保护生态环境的要求,制定绿色开发标准,遵循矿区社会经济生态综合价值最大化的原则,把资源开发、资源消耗、环境损害、综合利用水平、生态效益等纳入矿区开发评价体系,建立体现绿色开发和生态文明内在要求的目标体系、考核办法、奖惩机制,并以此为基础和导向,形成绿色开发模式,作为矿区规划和新项目核准的重要内容,指导开发实践。
新矿区开发或新项目建设,在矿区总体规划阶段要按照 “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的原则,确定绿色开发模式,制定完善的综合利用方案和产业集群发展安排,坚持“一个矿区原则上由一个主体开发”的产业政策,把资源开发与伴生资源综合利用产业集群的发展落实到同一个责任主体;在审批资源开发项目的同时一揽子批复综合利用集群项目。
对已开发矿区或已建成矿井进行系统评价,构建绿色开发模式,限期进行改造达标;引入“绿色产能”概念,作为宏观调控总量,应对产能过剩重要举措。把“以人为本”的安全理念和“人与自然和谐”的生态理念融入产业发展之中。
4、严格执行《锅炉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GB13271-2014)。加强对高效清洁煤粉锅炉的宣传和政策引导,促进煤粉锅炉的推广应用,为工业锅炉改造升级良好环境。加大执法力度,促进工业窑炉和民用锅炉改造,杜绝煤炭分散直接燃烧,提高全社会煤炭高效利用水平,用技术进步、工艺装备升级和商业模式创新,为煤炭正名,维护行业形象,稳定、拓展煤炭市场。
5、颁布煤炭绿色生产高效利用指导意见,加大政策支持力度。明晰支持绿色开发和高效利用的政策,从财政、税收、信贷、项目立项等多方面支持新技术新工艺的研发、推广应用和项目建设;把支持利用煤矿瓦斯、优先利用煤矸石发电的政策落到实处,支持产煤地最大限度发展低热值燃料发电的容量空间,以确保所有可供发电的低热值燃料得到充分利用。
 
 
 
 
 
 
 
 
 
 
 
 
 
 
 
创新经营模式  加快转型发展
山东能源新汶矿业集团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专家:
首先,感谢大家多年来对我们山东能源新矿集团改革发展的关心、指导和支持。下面,根据会议安排,与大家交流一下新矿集团在商业模式创新、促进企业转型发展方面的情况。不当之处,敬请批评指正。
新矿集团前身为新汶矿务局,1956年建企,1998年3月改制成立新矿集团,2011年3月重组为山东能源最大的权属企业。近年来,新矿集团积极对接国家转方式、调结构的政策导向,建立了以煤炭为核心产业,煤化工、装备制造、现代服务业共同发展的产业格局,发展地域涉及新疆、内蒙等8个省区,拥有煤炭资源储量250.1亿吨,在册员工9.7万人。去年集团原煤产量4665万吨,实现营业收入724亿元、利润16.91亿元,上缴税金53.9亿元。今年上半年,集团原煤产量2486万吨,实现营业收入327.7亿元、利润1.95亿元。
商业模式事关企业兴衰,是立企之本、兴企之源。近年来,为积极应对煤炭市场形势,建塑新型盈利模式,加快企业转型升级,我们立足战略规划与产业布局,依托长期以来积淀的技术、管理等优势,以“为客户创造价值,实现企业盈利”为核心,全面深化商业模式创新,主动适应市场、引导市场、创造市场,有力地提升了产品、服务价值,推动了发展方式的转变。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创新实施绿色开采模式,扎实推进煤炭生产方式转变。作为一家老国有煤矿企业,新矿集团老区已进入资源枯竭的“后煤矿时代”,系统复杂、灾害突出,加之“三下压煤”、地面矸石、废水废气带来的资源呆滞、地面塌陷及环境污染问题,企业转型发展压力巨大。为破解这一难题,我们在致力建设轻型高效矿井的同时,坚持循环经济理念,大力实施绿色开采,推进煤炭清洁生产和高效利用,走出了一条“黑色煤炭、绿色开采,高碳行业、低碳运行”的发展之路。一是深化充填开采技术研究,推广绿色开采模式。按照“集团推动、因矿制宜、集成创新、产业运作”的总体思路,以“矸石充填置换煤炭技术”研发为突破口,系统推进充填开采工作。通过矸石“不转移、不升井、不上山”,目前已经形成以“三下”安全开采和提高煤炭回收率为目的的两种类型、“五充一选”6种工艺(即原生矸石综采充填技术、地面矸石似膏体自流充填技术、煤矸石低压风动力充填技术、煤矸石泵送充填技术、原生矸石普采充填技术、井下煤矸分离技术)的充填开采成套技术,适用于综采、高档普采等多种开采方式。企业先后承担国家13项充填开采标准制定工作,获批建设煤矿充填开采国家工程实验室,成为国内煤炭行业唯一一家国家级充填开采研发和工程化平台,并入选全国首批矿产资源综合利用示范基地,累计获中央财政专项补助资金2.8亿元。目前,企业在14个生产矿井实施了充填开采技术,自2007年以来,累计“以矸换煤”产量1600万吨,减少矸石山7座,停运矸石山运矸系统12个。在减少井下矸石排放、地表沉陷、土地占压,提高煤质、资源回收率和经济效益的同时,通过以矸换煤沿空留巷,降低了掘进率,控制了矿井灾害,杜绝了煤层自然发火,防止了矿井突水和瓦斯积聚,有力地推进了老区矿井生产方式的变革。以此为依托,我们培育孵化了一批以山能机械、立业装备、恒驰工贸、新业建材为代表,集充填开采工艺设计、设备及配件制造、销售和安装、维护、管理、运营为一体的专业化公司,增加了经济增长点,实现了煤矿充填开采成套技术输出一体化运作,实现了由“技术”到“产业”的成功跨越。二是坚持循环经济发展,推进资源综合利用。对煤伴生、废弃资源进行深度开发,通过煤矸石与煤泥发电、煤矸石与粉煤灰制砖、矿井水循环利用、井下乏风余热综合利用等举措,充分还原了煤炭开采废弃物的价值,矿井煤泥和煤矸石综合利用率达到100%、矿井水综合利用率达到78%以上。充分利用瓦斯的可燃属性,在赵官能源建成国内首座煤矿低浓度瓦斯发电厂,并复制该技术在省外建成水煤公司发电厂,在减少瓦斯排放的同时,实现了变害为利、变废为宝、效益与环境双赢。将再制造技术移植到矿用设备领域,创新形成了激光表面熔覆再制造与矿用煤安双重技术体系,实现了安全、节能、节材、降本和减排的有机统一。目前,企业废旧矿山设备再利用率达到70%左右,产量和规模均居国内首位。
二、创新商业模式,成为“煤炭产品综合解决方案供应商”。实施差异化的营销策略,是煤炭买方市场形势下赢得市场的关键所在。对此,一是积极引导客户消费。坚持换位思考,从降低客户用煤成本、提高燃煤效率入手,主动介入客户生产流程,研究制定综合性的解决方案。立足新矿气肥煤产量增加、市场较窄的实际,与济钢进行联合攻关,成功优化了济钢气肥煤炼焦配比,配比由5%提高到20%以上,大幅降低了其用煤成本。在此基础上,积极为其他客户量身定做个性化的气肥煤、气煤炼焦配比和供应方案,全面释放了客户隐性需求,有效增加了气肥煤销量。2013年对莱钢、马钢等客户供煤量分别突破170万吨、100万吨。通过为客户提供产品综合解决方案,推动了由单一提供产品到提供服务、提供产品优化方案、提供高效能源利用方案的转变,实现了客户价值与企业盈利的双重优化。二是开展煤种价值挖潜。坚持实施精煤战略,对全集团27座洗煤厂进行全面诊断,实施35项重大技术改造,并新建洗选厂6座,大幅提升了企业原煤入洗率和精煤回收率。目前,集团能够生产冶炼精煤的煤矿,选煤厂覆盖率达到100%,并杜绝了冶金用原煤直接出售。精煤产量从2010年的996万吨跃升至2013年1645万吨,拓展了企业利润空间。推行跨煤种横向价值挖潜,聘请专家对所有煤种进行特性诊断与用途挖潜,成功实施了水煤公司喷吹煤变性试验并进行推广,培育了武钢等稳定用户,切实释放了动力煤种冶金潜能,提高了产品附加值,增加了经济效益。三是搭建电子商务平台。以物联网技术为基础,积极推动传统营销向电子商务转变,建立企业煤炭营销门户网站,市场煤全部进行网上挂牌竞价销售,实现了溢价增收。同时,不断创新售后服务方式,为客户提供在线查询煤炭发运计量、结算清单、煤质化验单据等会员专享服务,受到了广大用户好评。2013年企业网上竞价销售461万吨,增收9926万元。
三、发展生产性服务,打造“没有资源的资源型企业”。新矿集团经过数十年的生产经营,在地质勘探、矿井系统设计、灾害治理、基本建设、生产运营等各方面积累了专业优势,特别是近几年,为适应矿井现代化生产的需要,我们实施专业化运作,在勘探设计、大倾角“三软”采煤、综采综放、大型设备安撤等方面建立了专业化队伍,同时,围绕矿井重大灾害治理,成立了冲击地压防治、瓦斯治理、工作面防灭火、矿井制冷降温等22家专业化公司。
2010年10月,为解决企业老区资源枯竭、人员富余的现实问题,抢抓国家煤炭资源整合机遇,我们在对接国家“转方式调结构”政策导向,抢抓生产服务业发展机遇的基础上,立足自身,充分发挥企业已积聚的煤矿开采人才、技术、装备等专业优势,顺势而为,以华新建工、勘探公司、设计院3家二级单位为骨干,整合部分从事单节点生产服务的专业化公司,组建成立矿业管理技术服务集团,形成了以矿山建设、专业化服务、矿井运营三大业务板块为基础,集地质勘探、系统设计、基本建设,大型设备安装、撤除、维护,采掘技术输出、矿井灾害防治、井下降温制冷、数字化建设等成套技术输出于一体的完备产业链条,通过构建管理咨询、基建技改、技术服务、整体托管等多元化服务方式,实现了由单纯煤炭生产向煤炭生产多节点竞争、由卖产品向提供“矿山生产技术解决方案服务商”的跨越,创造了“没有资源的资源型企业”这一全新的企业形态。2012年5月份,矿管集团被国家发改委评为全国首家综合性煤矿生产技术服务企业,发展服务模式被称为“保姆式”、“管家式”服务。截至目前,企业成功在陕西、内蒙、甘肃、新疆等省区托管合作矿井12家,设计产能1000余万吨。2013年,实现营业收入37.46亿元,利润2.45亿元。
发展煤矿生产技术服务业这一模式,在加快母体企业产业转调步伐的同时,对中小煤矿业主、地方煤炭监管部门乃至煤炭行业都起到了积极的意义。一是对煤炭行业而言,助推了管理规范。实施综合性煤矿生产技术服务,在目标煤矿引入国有大型煤炭企业的先进管理方式,从理念、人员、技术、装备和文化等各个层面全面施加影响改造,实现了对目标矿井综合管理运营水平的全方位、内涵式提升。同时,也减轻了地方安全监管部门的监管压力。二是对目标矿井而言,保障了矿井的安全生产。通过发挥专业化公司专业防灾、治灾优势,确保了对各类灾害的有效防治。按照大型煤炭国企标准,严格执行国家安全规章制度,实行规范化、标准化生产作业,也有效解决了中小煤矿安全投入不足、生产方式落后、资源浪费严重等共性问题。三是对企业自身而言,实现了产业转调升级。通过组建矿管集团,对企业内部资源进行优化配置,盘活了存量资源,放大了集成效应,为推动产业链向价值链升级,实现由输出“产品”向输出“技术、管理”转变,由劳务密集型向技术、服务密集型转变奠定了基础。同时,也为老区矿井减人提效提供了平台,目前,已吸纳转移劳动力3000余人。从产业战略上,也补足了由“工业经济”向“服务经济”转型的产业短板。
四、立足一体化发展,不断完善产业链条。近年来,我们把装备制造作为企业转型发展的骨干产业,按照一体化发展的思路,调整市场布局、拓展业务形态,建立了全新的发展模式,构筑了全新的竞争优势。一是产业布局一体化发展。大力发展制造产业,建立山东、内蒙、新疆三大生产基地,形成“四机一架”主导产品体系,具备了千万吨工作面成套装备综合配套能力;加快发展再制造产业,建立全国唯一的机械产品再制造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引进激光熔覆先进技术,从全新视角审视,并采用设计、再设计手段系统改进再制造产品,开发了激光熔覆不锈钢立柱等核心产品,具备了关键零部件及成套装备再制造能力。同时,积极引进设备租赁这一全新业务形态,链接制造与再制造产业,探索产融一体化发展,推动产业链条由“单一”逐步向“循环”拓展,构建“设计、制造、租赁、再制造、再设计”的循环价值链,制造与再制造相互促进、同步提升,形成了制造、再制造一体化发展格局。二是制造服务一体化发展。以提供客户需求的产品服务为导向,发挥循环链条的价值创造作用,推动业务类型由“产品制造”向“制造服务”拓展,发展新型服务业态。目前,我们在液压支架整体运输及不升井维修服务方面,取得了积极进展。整体运输服务,实现了从设备出厂到安装撤除全程运输服务,使客户不购置运输设备、不设置运输人员即可安全、快捷完成设备运输;不升井维修服务,打破了两套支架轮换使用、间歇性闲置问题,使客户减少了设备投入。另外,我们正积极探索实施设备在线监测与远程诊断服务,适时掌握设备运行状态,及时处理苗头性问题,确保安全高效运行。三是内外市场一体化发展。在服务集团内部市场的基础上,加快外部市场开拓,保订单与控风险并重,放弃小、弱、散客户,集中精力攻关国内规模大、效率高、信誉好的大型煤业集团,开拓布局国际市场,推动市场布局由“内部”逐步向“全球”拓展产业,提高市场占有率。目前,我们与神华集团权属的物资集团、宁煤集团、神东集团建立了合作关系,合作建立了宁煤宁东修理厂第一条激光熔覆生产线,推动开展超前、端头支架及充填系统方案设计,合作前景良好。同时,我们先后向越南、孟加拉国等国家出售煤机制造产品,并与土耳其黑马集团建立了联系,积极谋划成为新的合作伙伴。
各位领导,以上是我们在商业模式创新方面的一些做法,不当之处,请各位领导批评指正。今后,我们将以此次研讨会为契机,认真学习兄弟单位的先进经验做法,解放思想,更新观念,加快推进企业创新发展,为打造煤炭工业的升级版作出应有的贡献。
谢谢大家!
 
 
 
依靠科技进步,改进煤炭生产和消费方式
四川省煤炭产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与会的各位领导、各位嘉宾和各位同行,大家上午好:
根据会议组委会的按排,有幸在会上发言。我的发言分三个部份。一、煤炭在当前和今后一段时间内对我国能源的影响和地位;二、推动能源生产和消费革命是能源企业的历史使命;三、改善能源生产和消费方式的实现路径思考和建议。
下面,就三个方面提出一些想法和思考,供大家参考。
一、煤炭在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对我国能源的影响和地位
长期以来,煤炭在全部能源消费中占比都在70-75%以上。尽管随着科技水平的提高,新能源、可再生能源和水能等非化石能源的开发能力和开发力度不断增强,比重逐步上升,但截止目前,煤炭在全部能源消费中的占比仍高达67%。导致我国一次性能源消费对煤炭依存度高的重要原因是富煤、贫油、少气的能源构成格局、基本状况和煤炭本身所具有的基本特征决定的。
第一,我国煤炭资源的可靠性、价格的低廉性、利用的可净洁性特征奠定了能源基础地位。其一,煤炭是我国丰富的能源。根据最新国家煤炭资源潜力评估结果,截止2012年底,全国2000米以浅煤炭资源总量5.9万亿吨,其中,预测资源量3.88万亿吨,探获煤炭资源储量2.02万亿吨。煤炭占我国已探明化石能源资源总量94%左右,是最丰富、最基础的能源资源。其二,煤炭是我国最经济的能源。以我国国内汽柴油零售价平均约9000元/吨、秦皇岛港5500大卡动力煤平仓价540元/吨、发电用天然气价格2.67元/立方米折算成同等发热量价格计算,目前我国煤炭、石油、天然气比价1:9.2:3.2.相当于我国煤炭价格是汽柴油价格的1/9、天然气价格的1/3。煤炭是最经济、最廉价的能源资源。其三煤炭是可以清洁利用的能源。一是燃煤发电可以实现超低排放。国内部分燃煤电厂正在进行超低排放技术改造,改造后烟气中的SO2 浓度可以降至23.2 mg/Nm3,低于天然气燃气轮机组SO2的排放限值35mg/Nm3。NOx 排放浓度可达35mg/Nm3 以下,低于天然气燃气轮机组的50mg/Nm3。烟尘排放浓度小于5mg/Nm3,达到天然气燃气轮机组的排放限值5mg/Nm3。脱汞效率可达85%以上,Hg 排放浓度小于0.002 mg/Nm3,SO3酸雾去除效率可达80%以上。二是高效煤粉锅炉示范效果明显。具有我国自主知识产权的高效煤粉锅炉,烟尘排放达到11 mg/Nm3,低于传统链条锅炉的80mg/Nm3。三是煤制油、煤制烯烃、煤制天然气等现代煤化工示范成功,证明了煤炭可以转化为清洁能源,实现清洁高效利用,从而有效替代石油和天然气,保障国家能源安全稳定供应。
第二、短期内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对煤炭的替代作用较弱。截止2013年末,全国水电装机容量2.8亿千瓦。风电并网装机容量7716万千瓦,太阳能发电装机1479万千瓦,核能发电装机1461万千瓦。虽然三种非化石能源的总装机容量已接近3.87亿千瓦,按照国家能源发展规划,还将逐年上升,但与煤炭相比,存在很多缺点:一是水电设备利用小时数低,一次性投资数额巨大,投入成本高,投资回收周期长;二是风电对电网稳定运行等技术经济问题短期内不能得到较好解决;三是光伏电池原料在加工过程中存在的能耗和成本高等问题还有待研究;四是受日本福岛核电站泄漏影响,发展核电面临社会承受能力下降,安全预防等级提高,建设成本加大等诸多问题。
第三,我国煤炭短期结构性过剩与长远不足的问题依然存在。煤炭消费总量仍将保持适度增加,增幅将从前些年的年均9%以上回落到3%左右,但煤炭消费总量仍然保持适度增加。据预测,到2030年,全国煤炭需求总量将达到50亿吨左右。从我国能源安全战略分析, 2013年,我国石油对外依存度达到58.1%,天然气对外依存度上升到31.6%。大规模进口油气资源,面临国际政治、军事等不确定因素。发展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面临技术、经济等方面的制约。
综合以上情况判断,虽然我国当前正在按照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的“两个百年”奋斗目标,加快经济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变,“十三五”和今后更长一个时期,煤炭需求弹性系数和在一次能源结构中的比重将逐渐下降,消费增速也将逐渐回落,但煤炭需求总量会继续处于适度增加趋势。根据相关研究机构预测和我国能源中长期发展战略,到2020年、2030年、2050年煤炭在我国一次能源结构中的比重还将保持在62%、55%和50%左右。因此,煤炭作为我国可靠、经济和可清洁利用的能源,仍然是保障国家能源安全的基础能源。“煤为基础,多元发展”的能源战略方针不会改变,也不可能改变。
二、推动能源生产和消费革命是煤炭企业应当肩负的历史使命
能源供给安全的问题,是关系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全局性、战略性问题,对国家繁荣发展、人民生活改善、社会长治久安至关重要。由于我国能源在供给体制、生产和消费方式方面长期存的诸多矛盾所带来的能源管理方式简单,生产方式落后,消费方式粗放,资源浪费率高,环境污染严重。必须实行能源生产方式、能源利用和消费方式革命。
习近平总书记在6月13日主持召开中央财经领导小组第六次会议上专题研究我国能源问题时提出了“推动能源消费、能源供给、能源技术和能源体制”四个方面的“革命”。确定了从控制能源消费总量,抑制不合理消费出发推动能源生产和消费革命;以建立煤油气核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多轮驱动的多元供应体系推动能源供给革命;以绿色低碳为方向的技术创新、产业创新、商业模式创新方式推动能源技术革命,带动产业升级;以还原能源商品属性,构建有效竞争的市场结构和市场体系为目标推动能源体制革命;加强国际合作,实现开放条件下的能源安全等五条具体措施,对如何实施国家能源革命指明了方向,确立了目标。同时也对我们从事能源开发和供给的煤炭企业怎样发展,向什么方向发展提出了新的必须求解的课题。
实行能源生产方式、能源利用和消费方式革命是能源企业的重大历史性变革,也是煤炭企业今后生存和发展的最佳路径选择。有机遇,也挑战。我们必须积极适应,抓住机遇,迎接挑战,同时要有参与和推动能源革命的坚定勇气和责任担当。要确保国家实施能源革命这一宏伟计划按目标顺利推进,在企业层面,必须从加快转型升级,合理利用资源,提升技术水平,改进生产工艺入手,提高能源消费质量,降低能耗标准,促进能源的综合利用和高效利用,从而保证能源需求的持续有效供给。作为处于四川这种水丰、气富、煤贫的特殊能源结构区域和煤炭资源赋存条件先天不足的川煤集团,在这场能源生产、利用和消费方式革命中所承担的任务尤为艰巨,更要从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和促进产业升级出发,为区域能源安全提供坚强保障。
 三、改善能源生产和消费方式实现的路径思考和建议
1、按照“安全、绿色、高效”的原则,改进煤炭生产方式。一是采取煤炭配采、充填开采和保水开采方式,改进生产工艺,稳定煤炭质量,保护生态环境;二是加大生产作业现场粉尘治理,严格煤炭分装分运和提高瓦斯抽采利用率等措施保障力度,促进煤炭洁净开采;三是提高入洗煤量。采取强制措施,要求煤炭生产企业尽可能做到生产煤炭出井必洗,从源头做到降灰、降硫,提高煤炭质量出厂标准,控制原煤进入消费市场和消费环节。四是要研究制定煤炭分级分质利用的最佳途径。鼓励促进煤炭企业发展瓦斯发电、煤矸石综合利用项目,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减少矿区污染。
2、提高科技水平,改进煤炭消费方式。一是积极推进节能解排措施的落实,加大对用煤量大的钢铁、建材燃煤设备的技术改造投入,淘汰落后产能。二是加快实施煤电节能减排升级改造行动计划,强制推广新型燃煤技术,对新上发电燃煤机组的燃煤排放标准必须控制在300㎎以内,60万KW老机组通过技术改造,排放标准也要达到300㎎以内。三是要深入加强燃煤设备的燃烧过程脱硫和燃烧后脱硫技术研究、推广和应用,通过技术进步,实现污染物零排放。
3、总体规划,合理布局,大幅压减煤炭分散直接燃烧规模。一是新上煤电项目尽可能向量资源富集,水源丰富,环保有容量的地点和区域集中,减少分散式煤炭燃烧点。二是加快制定煤炭消费总量中长期控制目标,提高电煤比重,将全国发电用煤比重由目前的53%提高到65%以上。三是积极推进煤炭分级分质梯级利用,提高煤炭资源综合利用水平。
4、充分发挥现有煤化工基地的示范和引领作用。以形成适度规模的煤基燃料替代能力为目标,鼓励有条件、有实力、有核心技术的煤炭企业参与和实施煤制油、煤制气、煤制烯烃、煤制甲醇等煤炭就地转化项目的建设和运营,提高煤炭特别是低阶煤就地转化能力和水平,推进煤炭由燃料向原料与燃料并重转变。
谢谢大家。
 


[1]课题组组长:岳福斌 
成员(按姓氏笔画排列):吴 璘  岳鸿飞  顾 伟  董永庆

快速导航
热线电话
0538-6623088
0538-6629288

联系方式
Contact Us

    咨询方式
    地址:中国山东省泰安市泰山大街传媒大厦817室
    网址:www.cimete.com
    电话:0538-6623088/6629288
    传真:0538-6629288
    媒体商务合作:1711473249@qq.com

    有什么问题吗?我们会很乐意回答你的问题。

Copyright ©2024 CIMETE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山东智博会展有限公司
技术支持:泰安开创世纪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鲁ICP备19050993号